在钢铁连铸工艺中,连铸辊作为高温钢坯输送与成型的核心设备,长期处于极端复杂的工况环境下,其失效问题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维护成本。实践中,连铸辊的失效形式呈现多样性,主要包括热冲击、腐蚀、磨料磨损、疲劳及侵蚀等。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失效模式的成因及其对设备寿命的影响,并探讨针对性解决方案。
一、热冲击:温度剧变引发的裂纹隐患
连铸辊在作业时需反复接触高温钢坯(通常达1000℃以上),随后被冷却水急速降温,这种冷热循环导致辊体表面频繁经历热膨胀与收缩。温度梯度产生的应力若超出材料承受极限,便会在辊面形成网状微裂纹。关键影响因素包括:
冷却水参数:冷却时间不足或水流分布不均易加剧温度波动;
材料热稳定性:辊体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热膨胀系数需与工况匹配;
工艺控制:钢坯过热度与拉坯速度的波动会放大热冲击效应。
长期热冲击下,裂纹逐渐向辊体内部扩展,最终引发表层剥落甚至断裂。
二、腐蚀:冷却水化学侵蚀加速材料劣化
连铸辊表面与冷却水持续接触,而水质成分因地而异,尤其在高温环境下,水中溶解的氯化物、硫化物等无机盐会与辊材发生化学反应。典型腐蚀类型包括:
应力腐蚀开裂:残余应力与腐蚀介质协同作用,导致裂纹沿晶界扩展;
酸性腐蚀:部分地区冷却水pH值低至4~5,加剧辊面金属溶解;
氧化皮渗透:钢坯氧化铁皮混入冷却水后,形成磨蚀性浆体,加速腐蚀与磨损耦合破坏。
腐蚀不仅削弱辊体强度,还会成为疲劳裂纹的起源点。
三、磨料磨损:钢坯摩擦与氧化颗粒的双重破坏
在连铸机下部区域,高温钢坯表面氧化层脱落形成硬质颗粒,与辊面发生剧烈摩擦,导致磨料磨损。其特征表现为:
犁沟效应:氧化颗粒嵌入辊面,划伤金属基体;
材料转移:钢坯与辊体接触区域因高温软化,产生粘着磨损;
表面粗糙化:磨损面形成微观凹凸,进一步加剧摩擦阻力。
此过程不仅降低连铸坯表面质量,还会因辊形畸变影响铸坯尺寸精度。
四、疲劳失效:交变应力下的裂纹扩展
连铸辊在周期性载荷(如弯曲应力、热应力)作用下,即使所受应力低于材料屈服强度,仍可能因疲劳累积效应发生断裂。疲劳失效的特点包括:
裂纹萌生:热冲击或腐蚀导致的表面缺陷成为疲劳源;
亚临界扩展:裂纹在交变应力下缓慢向内部延伸;
瞬时断裂:剩余截面无法承受载荷时发生突发性破坏。
疲劳失效具有隐蔽性,需通过定期无损检测(如超声波探伤)提前预警。
五、侵蚀:高压蒸汽与高速流体的冲击破坏
连铸辊与高温钢坯接触时,冷却水瞬间汽化生成高压蒸汽,其高速冲击辊面会引发空蚀与冲蚀,具体表现为:
空泡溃灭:蒸汽泡破裂产生微射流,反复冲击金属表面;
机械剥落:高压流体剥离辊面硬化层,暴露底层脆弱组织;
热力耦合损伤:蒸汽冲击与高温协同作用,加速材料性能衰退。
实践聚焦:磨损与疲劳裂纹的主导地位
在真实生产场景中,连铸辊失效往往呈现多因素耦合特征,但磨料磨损与疲劳裂纹尤为突出。例如,某钢厂统计数据显示,约60%的连铸辊报废案例源于辊面磨损导致的尺寸超差,而30%与疲劳裂纹直接相关。因此,企业需采取以下综合措施:
材料升级:采用高铬铸铁或堆焊耐磨合金(如414耐磨焊丝)提升表面硬度;
工艺优化:控制冷却水pH值(建议6.5~8.5)、增加过滤装置减少磨粒;
维护策略:定期修复辊面裂纹,利用堆焊等技术恢复辊形精度。
六、结语
连铸辊的失效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,深入理解其机理有助于制定精准的防护策略。通过材料创新、工艺改进与智能监测相结合,企业可显著延长连铸辊寿命,降低运维成本,为连续化生产提供可靠保障。未来,随着在线检测技术与自适应修复系统的发展,连铸辊的可靠性管理将迈向更高水平。
以上内容由堆焊焊丝厂家天津雷公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编辑 咨询电话:18202593233